《隱秘的角落》導演新作叫好不叫座,懸疑劇2.0時代沒有爆款?

哒哒哒 2023/04/30 檢舉 我要評論

《隱秘的角落》導演新作叫好不叫座,懸疑劇2.0時代沒有爆款?

搜狐娛樂專稿(山今/文)帶著「《隱秘的角落》導演辛爽新作」、「范偉+秦昊+陳明昊主演」的光環,《漫長的季節》從發布海報開始就備受期待。

它也確實做出了一些新意,且拿到了豆瓣9.2的高分,但市場反響卻并不如預期中的熱烈。

這不是獨屬于《漫長的季節》的問題。進入2.0時代、開始集體變奏的懸疑劇,還缺一個爆款。

01 慢熱的「季節」

期待看一部《隱秘的角落》2.0的觀眾,或許不會對《漫長的季節》太滿意。前者 強事件、重懸疑,而后者 強人物、輕懸疑,兩者甚至完全站在了反面。

《隱秘的角落》第一集就交代了足夠多的信息量,張東升禿頂、殺妻、輕飄飄地把岳父岳母推下山崖,而他犯罪的證據被三個未成年小孩掌握, 事件離奇、人物極端、情節富有戲劇性

但《漫長的季節》是慢熱的。故事中,真正的懸疑案件是1997年的碎尸案,但每一集中關于兇案的信息量被并不多,王響、龔彪和馬德勝的中年老生活占據了大量的篇幅。

當觀眾迫切地想知道碎尸案的進展與真相時,故事上演的是老年三人組追查倒賣假車牌的黃牛販子。老年馬德勝出場的舞蹈、三人夜晚蹲點、邊下館子邊分析案情……這些對于人物的刻畫生動、自然,但對案件卻沒那麼重要。

即便時間線回到兇案發生的90年代,導演也 將重心放在了兇案的外圍

這背后的錯位在于, 碎尸案真正的核心人物是沈墨、王陽、傅衛軍、沈墨的養父,或許還有負責這起案件的警察馬德勝。但 故事的核心卻是王響,一個為了立功而自愿協助查案的編外人員。他的生活與困境、他的動機與行動推動著劇情發展。

播出進度過半時,《漫長的季節》仍然處于鋪墊階段。這是一個有些冒險的做法。前奏越長,[高·潮]顯得更震撼,或許所有人將在真相揭開的那一刻迎來他們的命運,但從市場的角度來看, 漫長的前奏,會讓觀眾在奏響[高·潮]前就失去了興趣

同時,《隱秘的角落》是新的。在過去以刑偵、推理、探案為主流的懸疑劇市場上,它把家庭倫理劇與懸疑元素融合,一個小小的家庭內部也有罪惡與黑暗,也隱藏著人性的虛偽。

但《漫長的季節》卻似曾相識。

盡管主創團隊有意淡化東北的地域性,將故事放在明亮、溫暖的秋天,但大背景仍然是國企改制與下崗潮,講述的主題也離不開大時代對小人物的影響,這幾乎已經成為近幾年東北懸疑劇的「主旋律」。

而《漫長的季節》著力的「生活流懸疑」與「黑色幽默」,都不算新鮮。前者有《平原上的摩西》,后者有《立功·東北舊事》,范偉在其中的角色和本劇的王響也有著相似之處——為了立功而破案。

劇中90年代的碎尸案,在最近的懸疑劇熱潮中,甚至有些同質化——碎尸、女性被害、90年代無途徑破案、懸案、多年后仍有當事人在追兇……《他是誰》《塵封十三載》中都有著類似的案件。

這種對比也反映在熱度與討論度上。

《隱秘的角落》三天播完,很快便憑借二次創作在互聯網上走紅。而《漫長的季節》播出過半,豆瓣1.6萬人看過,在云合霸屏榜上僅排第四,這個市場成績并不算太亮眼。

02 「拉斯·馮·提爾拍《馬大帥》」

辛爽顯然是有野心的。他沒有停留在《隱秘的角落》,也并不滿足于再拍一部《隱秘的角落》。

從視聽的呈現上看,辛爽顯然比《隱秘的角落》時期更為成熟。

《漫長的季節》中共有三條時間線,但每次轉場都沒有字幕提示,年代之間的區別通過色調、剪輯、表演完成,凸顯了導演的存在感。

王陽對沈墨一見鐘情的1997年,畫面是偏黃的暖色調,隨后時間線無縫跳到兇案發生的1998年時,畫面色調變冷,人物狀態也發生了變化。這個鏡頭強調的不僅是時間轉場,更帶有 「物是人非」之感。

此類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設計在《漫長的季節》中還有很多。

第一集結尾,鏡頭停格在了王陽的遺照,左下方是放不下兒子死亡、仍然活在過去的父親。陽光照進來,背景音是火車的轟鳴聲,那是王響曾經的鐵飯碗與輝煌,也是時代的車輪從他身上壓過的聲音。

著重描繪人物,也是辛爽有意做出的改變。

《隱秘的角落》塑造的是極端富有戲劇性的人物,而《漫長的季節》描繪的卻是生活中常見的普通人,沒有太大的權力和地位,沒有高智商,也沒有鈔能力,嘴碎、愛面子、愛說教、還有點軸。

導演用了大量的喜劇元素消解悲劇,老年組的戲多是輕松、幽默的,但我們仍然能從現在與過去的對比中,看出一絲 悲涼

工廠勞模王響開起了出租車,老伴兒子都去世了;90年代的大學生、曾經有恃無恐的廠辦二把手龔彪也開起了出租;意氣風發的刑警隊長馬德勝,成了跳拉丁舞都入圍不了比賽的退休老人,給他拎包的手下如今升為局長;想撈工廠油水的保衛科科長邢三兒,老年得了尿毒癥,靠倒賣假車牌賺點透析錢…… 時代和命運似乎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殘酷

中老年三人組的演技也都撐起了角色。

戴上假啤酒肚、化上毛孔的秦昊,與龔彪融為一體;陳明昊頭上那頂稀疏、泛白的假發堪稱點睛之筆。范偉則精準地演出了王響在不同年代的狀態,在和范德彪(《馬大帥》)、商全亮(《立功·東北舊事》)有些相似的角色設定下,范偉仍然演出了差別。

辛爽曾說本劇的創作邏輯是一句略帶玩笑的話—— 「如果讓拉斯·馮·提爾拍《馬大帥》,會是怎樣的效果?」他想用生活化的視聽語言,去處理故事中那些看似聳人聽聞的犯罪案件。

這也解釋了《漫長的季節》的慢熱。導演有意用普通沖淡兇案的懸疑性,當一個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小人物,遇到了傳聞中的碎尸奇案,他的反應和經歷可能就是沒那麼富有戲劇性。

目前《漫長的季節》在豆瓣上拿到了9.2的高分,是今年國產劇的最高分。辛爽的嘗試或許是大膽的、違背市場預期的,但用心的創作總能找到自己的觀眾,總有人會能聽到「共鳴的響指」。

實際上,不止是《漫長的季節》,近期播出的很多部懸疑劇,都開始有意做「不一樣的懸疑劇」。

《平原上的摩西》走生活流路線,被很多觀眾評價為「一部超長電影」;《立功·東北舊事》走喜劇路線,多線敘事加黑色幽默;《回響》著重描繪情感與婚姻生活;《他是誰》和《塵封十三載》,不約而同地在時間線上做文章,聚焦90年代的命案。

《漫長的季節》還在劇集主色調上做了調整,用暖色系的色調顛覆了懸疑劇灰冷、陰暗的「主旋律」。

這大概是所有類型片發展到2.0時代時,都會經歷的變奏。單一的刑偵、推理、探案已經不再是創作者所追求的了,在懸疑的基礎上融合更廣泛的題材與元素,是一個類型能常青的重要原因。

嘗試都是有價值的,但可惜的是,這批集體變奏的懸疑劇中,還未出現引領市場的爆款,大家似乎都在「不夠懸疑」的爭議中慢慢啞火。

如何在創新與市場中取得平衡,如何與更廣大的觀眾取得共鳴,是創作者需要思考的問題。

用戶評論
你可能會喜歡